工程案例
 

按下民生幸福“加速键” 各地多措并举打造“好房子”

时间: 2025-04-30 00:50:14 |   作者: 工程案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层高能高一点,通风采光好一些,隔音强一些,温度湿度适宜,最好还能有个智能管家……”全国两会民生记者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用一段充满烟火气的描述,勾勒出老百姓心中“好房子”的轮廓。在政策持续推动下,“好房子”建设正从顶层设计进入落地实操阶段,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一场关于居住品质的升级变革正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024年中国建筑科技展以“科技赋能美好生活,创新引领中国建造”为主题,从项目应用、问题解决、创新方案等角度,集中展出167项数字化、工业化、智能化发展新成果。其中,中建集团首次推出以“高性能+好体验”为核心理念的“新建好房子”综合解决方案,一些新技术已在部分项目中落地实施。

  走进北京丰台一处楼盘实体展示区的样板间,智慧大屏瞬间成为视觉焦点。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房屋仿佛装上了专属的“生命体征传感器”,全屋体检服务体系能够监测已接入系统的房屋重要设备正常运行状态,实时关怀、照顾房屋健康,一旦设备达到维保期限,智能监测系统会自动发出提醒,让业主及时进行维保。若设备发生故障,业主只需在终端大屏点击“一键报事”,物业管家便会迅速上门维修,系统还可一键下单更换耗材,实现服务闭环,让家真正成为“下一代的智能终端”。

  针对卫生间反味等常见痛点,项目创新采用疏堵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首先,运用高水封阻隔反味技术,配置HDPE深水封专用地漏,延缓水封蒸发;其次,在干区设置双通道地漏,通过管道设计将洗脸盆排水引入地漏实现自动补水,维持水封有效性;最后,采用柔性密封圈实现排水器具与排水管接口的衔接,并引入水母膜物理阻隔层,在设计源头为卫生间反味问题提供优化解决方案。

  “在‘好房子’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从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拿到3万多份业主生活痛点难点,加上已有的3万多份业主原声,总结起来,在户型设计、社区配套,物业服务等多方面,结合需求,做了整体提升。”项目北京公司设计师张成楠说道。

  在北京市昌平区,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首个落地示范项目正加速建设。该项目是全国首个“带方案入市”的住宅项目,从全国176个顶尖设计院的方案中选用大赛一等奖作品“生活协奏曲·未来理想住区”进行深化打造、实施落地。

  项目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全开放式阳台设计。每户均赠送超6米挑高、约1.5米进深的“空中浮岛”阳台,赠送面积不计入容积率,平均提升8%的得房率。在项目现场,已有部分楼层的开敞阳台建成亮相,根据户型不同,阳台分布走向各异,不仅美化了楼宇外观,更营造出室内外交融的美好体验。

  项目的社区公共空间同样别具匠心。首层架空层被巧妙改造成1000平方米的共享空间,共享书房、健身房、儿童活动空间等一应俱全,充分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居住需求。而室内精装也是项目的亮点之一,“项目提出‘满装修’的概念,通过精细化的设计、S墙的植入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拎包入住’,每个户型都实现了大概20立方米的收纳,换算成标准行李箱的尺寸,大概能容纳400个行李箱,能够说是达到了极致的收纳空间。”项目设计管理中心负责人范兴雷介绍道。

  据介绍,今年2月,北京印发《北京市平原多点地区“好房子”规划管理有关技术要点(试行)》。接下来,“好房子”新政策将在更多地区实施,更好满足市民多样化居住需求。

  除新建商品房外,全国多地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正加速推进,确保保障房和“老房子”也能成为“好房子”。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莘荟公寓,是成都市首批次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项目,以“租得起、住得好”为目标,为新市民和青年人提供了超高的性价比的居住选择。

  在50平方米和70平方米的灵活户型内,床、衣柜、空调、电视、冰箱等内部生活设施配置完备,确保住户能够“即到即住”。同时,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同步完善,设有24小时便利店,满足居民日常采购需求;智能快递柜的布局,让包裹收取更方便快捷高效;配备专业健身器材的健身房,为追求健康生活的青年提供了理想的锻炼空间。这些精心设计的空间与设施,不仅提升了居住品质,更全方位满足青年一代的生活需求。

  施工过程中,项目推广使用一些新材料、新工艺,如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用于屋面的高分子防水卷材及用于室内厨房、卫生间的水性防水涂料等,有效提升了住房保温、隔音、承载等性能,保障室内健康环境并降低能耗。“项目40%的结构建筑材料采取使用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做安装,隔音保温的效果更好,并且减少了现场加工的环境污染。”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陈林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融入了水弹性城市理念,卫生器具、绿化灌溉均采用节水设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雨水回收利用率高达10.65%。

  在上海市黄浦区外滩街道,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山北小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10分钟社区生活圈目标,小区通过整体设计、综合提升,努力改善百姓生活。

  改造并非简单的“涂涂脸、擦擦粉”,而是真正从居民需求出发,用心用情为居民打造宜居环境。针对“一老一小”的活动需求,小区将地下空间改造为非机动车停车区和充电区,释放出更多的地面活动空间,用于居民休闲活动,也保障了老人和儿童的行走安全。‍‍“原来的地上非机动车停车区是封闭空间,开放空间以后做了防滑步道,也是适老化的改造。”黄浦区外滩街道山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林维敏说道。

  小区内,圆弧转角、无障碍坡道、防滑步道等适老化设施随处可见,体现着对老年人的关怀。同时,小区还增设了雨水花园、儿童乐园、如意廊亭等公共设施,让孩子们有了尽情玩耍的天地。今年,经过整体性适老化改造,小区内又新增了一个家门口养老服务站——如意里家门口养老服务站,以“全时间、全空间、全人群”为服务特色,支撑辖区内老年人原居安养,为老人们打造了一个温馨的晚年生活港湾。

  随着多项政策的落地实施,全国各地正以实际行动快速推进“好房子”建设,从智慧科技到设计创新,从绿色保障到适老宜幼,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对居住品质的不懈追求。未来,更多高品质的“好房子”将为人民群众带来更美好的居住体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层高能高一点,通风采光好一些,隔音强一些,温度湿度适宜,最好还能有个智能管家……”全国两会民生记者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用一段充满烟火气的描述,勾勒出老百姓心中“好房子”的轮廓。在政策持续推动下,“好房子”建设正从顶层设计进入落地实操阶段,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一场关于居住品质的升级变革正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近日,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三部门(单位)联合发布《江苏省高效办成建设项目开工“一件事”实施方案》,推动建设项目开工“一件事”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要求累计审批时限不超过10个工作日。

  自山东省青岛市数字住建一体化平台去年10月正式上线以来,推动住房城乡建设行业从传统监管向智慧服务跃迁、从单一系统建设向生态化协同演进。

  甘肃省平凉市新河湾小学却以“水弹性城市”为笔,将这份“天赐之水”谱写成绿色的教育诗篇。这所占地81.18亩的学校,不仅是平凉市优化教育布局的重点工程,更是一座投资1731万元、采用PPP模式、以海绵技术“精心雕琢”的生态教育学园。

  “格桑花儿开呀开,开出雪域高原红红火火的风采。格桑花儿开呀开,开出雪域儿女真线次列车上,孩子们纯净的歌声回荡在车厢内,对北京的期盼也随之跨越千里。

  城市更新典型案例解读 范嗣斌:“可持续城市更新”成为解析老旧街区改造的示范密码